旗袍上的梅花造型花釦  

    從孩提懂事開始,每天睜開雙眼便看到母親坐在案板前變著魔法,在巧手的舞弄下,
一塊看似平凡的布漸漸轉變為有生命力的花釦。

    母親於1948年出生於屏東一個窮困的鄉村,身為長女的她為了家計在14歲左右便放棄學業支身來到台北,透過親友介紹接觸到這個行業。

    初時拜師學做旗袍,師父是來自上海的俞純登先生;雖然開始是學做旗袍,但當年學做旗袍的學徒大多是男生,師娘覺得女孩子應該學做花釦,因此在隔年正式跟師娘黃寶釵女士學習此項技藝。
 

   學做花釦一開始的基本功是剪滾條,最初是用報紙練習,雖然可以一一用尺量,但時間上會來不及,所以必須練到直接目視而不用尺,接下來的步驟是學會燙、再學縫;做花釦最難的部分是抓比例,過長或太短都無法完成一個完整的花釦。

   在當時學手藝都必須簽約當學徒,經過三年苦學,於1966年從師傅的手中收下一把廣東尺、一把鑷子和一把裁縫剪,正式宣告出師,而同門的七個師姐妹只有母親學成,出師之後仍繼續待在店裡工作,直到1975年的時候從師父師娘手中接下”上海麗麗花釦”繼承衣缽。當時的花釦樣式僅有35種,後來母親應客戶的要求及自己的創意,漸漸發展出了237種樣式。

    在母親當學徒時花釦的價格一對大約5塊錢,到了1975年接下店面時已經漲到一對50-70元左右,其間的價格變化很大,反應出當時旗袍是政商名媛出席重要場合時必備的當然服飾,正統的花釦自然也就不可或缺。

   早期因為穿旗袍是政商名媛出席重要場合的主流,所以花釦的生意相當好,在訂單很多時還曾請人來幫忙,那時早上起來會先分配工作給來幫忙的工人,等到晚上工人下班後,自己再開始一對對調整花釦的樣子,經常做到凌晨四、五點才能休息,就是為了讓客戶收到品質最好的花釦。

這段期間曾在工作淡季時應外交官夫人及旅外華僑要求開立速成班,將此技藝傳至海外;後又有學術單位要求授課,但因為工作太過忙碌而予以婉拒。

     80年代後旗袍不再是主流,花釦的生意漸漸不如以前,但仍然能維持一定的收入,不過花釦是門需要用到眼力的手藝,隨著年歲漸增眼力不如從前,因此在2002年選擇正式退休。

   因個性使然退休後心中仍掛念著”花釦”此項傳統技藝後繼無人,漸漸被時代洪流所淹沒,消失於歷史中;藉由此次展覽的邀約下,期盼能將花釦技藝再次呈現於世人的眼前,讓現代的人能夠了解花釦的歷史。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 紀錄人:張建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麗麗花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